猞猁

Lynx lynx   Linnaeus
   

  4018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系猫科动物中较大型的一种。尾极短,通常不及头体长的1/4。四肢粗长而矫健。耳尖生有黑色耸立簇毛。两颊具下垂的长毛。上体浅棕、土黄棕、浅灰褐或麻褐色,或为灰白而间杂浅棕色调;腹面浅白、黄白或沙黄色。尾端呈黑色。

生物学

为喜寒动物,栖息生境极富多样性,从亚寒带针叶林、寒温带针阔混交林至高寒草甸、高寒草原、高寒灌丛草原及高寒荒漠与半荒漠等各种环境均有其足迹。它们的栖居高度可由海拔数百米的平原而到5000m左右的高原。巢穴多筑在岩缝石洞或树洞内。以鼠类、野兔等为食,也捕食小野猪和小鹿等为食。

国外分布

分布范围很广,广泛分布于欧洲和亚洲北部。

国内分布

我国分布于新疆、西藏、青海、甘肃、内蒙、河北的山区。

其它信息

种群现状 粗略估计,全国的野生种群可能有7万只左右,总的来说,种群数量在减少。
致危因素 猞猁皮是传统的重要毛皮资源和出口种类之一。70年代以前,猎民可以任意捕杀,仅在青藏高原每年猎捕的猞猁就达千只以上;1971-1981在黑龙江省捕捉了801只,平均每年80只。自1980年始,虽已划为国家Ⅱ级保护动物,但偷猎现象仍时有发生,且当地的土畜产品收购部门甚至仍然收购非法捕得的猞猁毛皮;在西藏等省区的农贸市场上也作自由买卖。80年代起中国参加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》(CITES)之后,出口量逐渐开始有所控制。一度出口额度控制在1000张左右,这还是出于原有库存尚有一定量的考虑。当时,一般裘皮商店几乎都可以看到不少猞猁皮张和制成品。之后,随着库存的减少,特别是其野生种群的减少,出口的严格控制,实际出口量明显下降。据吉林省属下有关林业局于1986、1987年冬季在露水河、东方红、红石、兴隆和长白山等地区的实地调查,累计调查面积3330公顷,仅遇见7只,密度平均为2只/1000公顷,且在红石和兴隆地区均未发现任何足迹。数量如此稀少的直接原因是人类活动的影响,包括人为滥杀及森林的大面积开发导致生境破坏,以及作为猞猁的食物来源匮缺所致。
饲养情况 国内一些动物园有少量饲养,仅供展览,也有所繁殖。
现有保护措施 经我国务院批准并于1988年公布的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》中,本种列为 II 级保护对象。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》(CITES)把它列于附录Ⅱ。至1986年止,在全国已建的348处自然保护区中,约有10多个保护区栖息着猞猁,使其种群得到较好的保护,如:新疆塔什库尔干保护区、新疆东昆仑阿尔金山保护区、新疆卡拉麦里山保护区、西藏珠穆朗玛峰地区保护区、西藏羌塘高原保护区、吉林长白山保护区、黑龙江乌底河保护区和黑龙江呼中保护区等。
保护措施建议 1、应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,使当地民众认识到猞猁系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,不得肆意滥杀; 2、土畜产品收购部门要严格把关,绝不收购非法所获的猞猁皮及其骨骼,并应主动向有关部门检举违法分子的偷猎行为; 3、组织生态生物学调查,制订对本种的保护策略和行动措施。